自2015年开始我便在书院学习中西方文化,这些年我重新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在书院课堂的熏陶下,对于“孝、孝道、孝文化”有了一点切身的理解。虽然在时代的潮流里“孝”的方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孝道是中华民族家风的优良传承这一本质没有变。孝的意义和内涵深远,我们既不能愚守古代不合时宜的被框定的“孝”规矩,也不能忘本,我们既要发扬孝道孝文化,也要重视“孝”的与时俱进,在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口重提孝道文化、学习《孝经》一书意义深远。
《孝经》全文共一千八百多字,马一浮先生作“孝经大义”六讲,称《孝经》文简字约而义至大,“一言而可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该行仁之道者曰孝”。自两汉开始,先儒以《论语》和《孝经》两书并重,匡衡上成帝疏谓:“《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意指《论语》为言,《孝经》为行。孔子一生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的地位不言而喻。
一、马一浮先生讲《孝经大义》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文化观点以及对国学的楷定非常值得学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又生也。”马一浮先生从德之本源论述了《孝经》摄一切德、行、教、人、处。“举本则摄一切德,人之行莫大于孝,则摄一切行;教之所又生,则摄一切教。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则摄一切政;五等之孝,无患不及,则摄一切人。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则摄一切处。” 马一浮先生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约》、《易》和《春秋》,主张儒家六艺之学为中外一切学术源头和发脉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而《孝经》实为六艺之总会,六艺之道,求之于《孝经》斯可明矣。
《孝经》之义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马一浮先生明确阐述了《孝经》为群经之首、六艺总会的儒学文化观,这一学术观点贯穿了马老对儒家学术的高度概括,足见《孝经》这部经典的地位和价值,当下学习《孝经》,深感马老教诲语意深长。推荐阅读《默然不说声如雷》孝经大义四讲,《复性书院讲录》关于孝经大义六讲。
二、孝,孝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孝字的原始本义做了界定,孝即“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明了孝字的形体结构寓意,老在上,子在下,共同构成了这个会意的孝字。“善事父母”明确指出了孝这一伦理道德内容的中心是要善待父母,好好照顾父母,由此引出了“孝道”!
纵观近代历史,孝道的缺失由来已久,当下也鲜有人讲孝和孝文化。重读“四书五经”,系统学习《孝经》,逐本溯源,探索中国孝文化的根源,学习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孝文化。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但凡天下的父母都差不多,孩子出生后三年不免父母之怀,父母无条件的爱护养育,并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付出直至终老一生。试问我们有没有在父母晚年尽到照顾孝敬父母三年呢?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三年守孝,但我们依然要保持这颗敬畏心和感恩心。百善孝为先,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对祖宗和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这是每个人立身行事应有的准则。
三、孝文化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自是没错。”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可谓是孝的文化。(《中国文化要义》)。从夏朝的巫觋文化、殷商的祭祀文化到西周早期都是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有敬畏天神祭祀祖先的传统。再发展到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孝文化从五帝时期就达到了相当明显的程度,舜帝作为五帝时期孝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舜的父母兄都想杀他,他却“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最令人深思的是舜用各种方式躲过被父母兄的杀害,若他被父母杀,让父母背负杀他的罪名也是不孝,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在身边服侍,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又智慧的孝敬,更是达到了孝道的至高境界。舜以孝得天下,复以孝治天下。
美国学者罗思文在《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论释及英译》一文中说到,孝是中国人尤其是早期儒家最根本最明确的价值观之一,对中国人来说,孝是发展其他德性的必要条件,儒家传统的人伦思想和成人观念都是植根于亲情的涵养。肖群忠先生在《中国孝文化十讲》中也指出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
孝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当下民族复兴以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源自文明古国的五千年儒学文化,而儒学群经之首当属《孝经》,因此学习了解孝道和孝文化意义非凡。
(林赛君)